close

中風是由於腦部供血液受阻而迅速發展的腦功能損失。這可因血栓或栓塞所造成的缺血(缺乏血液供應),或因出血。在過去,中風被稱為腦血管意外或CVA,但現在通用「中風」。

中風屬於急症,可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害,如果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可造成併發症死亡。在美國,中風是第三大死因,在 美國和歐洲它是導致成人殘疾的首因。在世界各地中風是第2大死因,並可能很快成為死亡的首要原因。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,高血壓,前中風史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(TIA),糖尿病高膽固醇,抽煙,心房顫動。高血壓是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變數[1]。

世界衛生組織20世紀70年代給出的中風的傳統定義[3]是「24小時以上腦神經功能缺損,或在24小時內死亡」 。這個24小時的定義是用來區別短暫性腦缺血(可在24小時內完全康復)。因為中風如果早期治療,可以減少中風的後遺症, 許多人現在寧願用其他代概念,如腦攻擊和急性缺血性腦症候群(模仿心臟病發作和急性冠脈綜合征),反映中風需要迅速採取行動的迫切性。[1]

中風偶爾用溶栓治療(「溶栓剋星」),但通常需要輔助治療(理療及職業治療)和二級預防與抗血小板藥物(阿斯匹林和潘生丁常),血壓控制,他汀類和在選定的病人用抗凝治療 [2]

分類

中風可分為兩大類:缺血性和出血性。缺血是由於血液供應中斷,而腦出血是由於腦血管破裂或不正常的血管結構。 80 %的中風是由於腦缺血;其餘的是由於出血。

 缺血性中風

缺血性中風是由於腦部供血不足,導致腦組織功能障礙及壞死。有四個原因可導致缺血性中風:血栓(腦部形成阻塞血塊),栓塞(栓塞從其他地方形成,見下),系統性供血不足(一般性系統性供血不足,如休克)和靜脈血栓。未知原因的中風稱為來源不明。

廣泛使用的缺血性中風分類是在1991年引進的 Bamford 分類。這依賴於臨床癥狀及身體檢查以確定對腦部的影響,可用於預測預後以及潛在的病因 [ 6 ] [ 7 ]:

  1. 總前循環梗塞(TACI)
  2. 部分前循環梗塞(PACI)
  3. 腔隙性腦梗塞(LACI)
  4. 後循環梗塞(POCI)

其中每一個分類都給出了典型的臨場診斷模型。在影像(如CT掃描)確定柱塞位置之前,總稱為總前循環綜合征等(TACS, PACS, LACS, POCS)。

血栓性中風

血栓性中風,血栓(血塊)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附近形成。由於阻塞動脈是漸進的,血栓性中風發病症狀比較慢。即使非阻斷血栓本身,如果血栓停止移動(所謂的「栓」),可導致栓塞中風(見下)。血栓性中風,視乎血栓形成血管的類型,可分為兩類:

  1. 大血管疾病包括一般和內部頸動脈,椎,和腦底動脈環(Willis環)。可能在大血管形成的血栓病包括(按發病率從低到高):動脈粥樣硬化,血管收縮(動脈收緊),主動脈,頸動脈或椎動脈剝離,各種血管壁炎症性疾病(多發性大動脈炎,巨細胞動脈炎,血管炎),狼瘡性血管病,煙霧病和纖維發育不良。
  2. 小血管疾病,涉及規模較小的動脈內腦:分行腦底動脈環(Willis環),大腦中動脈,莖,及所引起的動脈從遠端椎動脈和基底動脈。在小血管可能形成的血栓疾病包括(按發病率從低到高): 脂透明膜病(lipohyalinosis - 由於血壓高和老齡,脂肪在血管積聚)和類纖維蛋白(fibrinoid)豆狀核變性(涉及這些血管被稱為腔隙性梗死)和 微細血管硬化(小動脈粥樣硬化)。

鐮狀細胞性貧血,可引起血細胞積聚和阻塞血管,也能導致中風。中風是20歲以下鐮狀細胞性貧血患者的第二殺手。 [ 8 ]

栓塞性中風

栓塞性中風是指來自動脈其他地方的栓塞,顆粒或碎片。栓塞是最常見的,但它也可以是其他物質,包括脂肪(如骨折導致骨髓外溢),空氣,癌細胞或細菌群(通常是由感染性心內膜炎)。

因為栓塞源自其他地方,局部治療只暫時解決問題。因此,必須查明栓塞來源。因為栓塞是突然發病,癥狀通常是開始時最嚴重。此外,栓塞可能被吸收,隨血液流動到其他地方或完全消失,栓塞癥狀可能是暫時性的。

栓塞最常源於心臟(尤其是心房顫動),但也可能來自動脈的其他地方。反常(paradoxical)栓塞指心髒心房或心室中隔缺損,形成深靜脈血栓從而影響大腦。

源自心髒的栓塞,可分為高風險和低風險[ 9 ]:

  1. 高風險:心房顫動和陣發性心房顫動,二尖瓣風濕性疾病或主動脈瓣病變,人工心臟瓣膜,已知的心房或心室(vertricle)血栓,病態竇房結綜合征,持續心房撲動,最近的心肌梗死,慢性心肌梗死(射血分數< 28 %),充血性心力衰竭(射血分數< 30 %),擴張型心肌病, 疣狀(Libman-Sacks)心內膜炎,消耗性性心內膜炎,感染性心內膜炎,乳頭狀彈力纖維瘤,左心房粘液瘤和冠狀動脈搭橋術(CABG)手術治療
  2. 低風險:二尖瓣環鈣化,卵圓孔未閉(PFO),房間隔瘤,房間隔瘤與卵圓孔未閉,無血栓左室室壁瘤,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心房孤立「煙霧」(非二尖瓣狹窄或心房顫動),主動脈或近端拱複雜動脈粥樣硬化

系統性供血不足

系統性供血不足 是身體所有部分血流量減少。常由於心臟泵功能衰竭,心臟驟停或心律失常,或由於心肌梗死,肺栓塞, 心包積液,或出血導致血液從心臟輸出減少。低氧血症(血中氧含量低)可能促成該供血不足。

因為全身供血減少,大腦的各部分(尤其是「分水嶺」地區-主腦動脈供血的周邊地區)都會受到影響。這些地區的血流不一定停止而是減少,以致腦損傷。這種現象也稱為「最後草甸」 ,用以形容在灌溉的最後草甸收到最少水量。

靜脈血栓

腦靜脈竇血栓致中風是由於靜脈壓力超過動脈壓力。失血性轉變(漏出血液流到受損腦組織)比其他類型的缺血性中風更有梗死可能。

 

 出血性中風

顱內出血是顱骨內任何地方的的血液積累。通常將顱內出血分為內出血(腦內出血)和外出血(頭骨內,大腦外)。內出血是由於顱內腦實質性出血或腦室內出血。外出血又分為硬膜外血腫(硬腦膜和顱骨間出血),硬膜下血腫和蛛網膜下腔出血(蛛網膜和軟脊膜之間)。大部分的出血性中風都有其特殊的癥狀(如頭痛,前頭部外傷)。

腦出血(ICH)是出血直接進入腦組織,形成一個逐漸擴大的血腫 。ICH常發生在小動脈,常見病因是高血壓,外傷,出血疾病,澱粉樣血管病,非法使用毒品(如安非他明或古柯鹼)和血管畸形。血腫不斷擴大直到周圍組織限制它的擴大,或出血進入腦室系統,腦脊液,或軟腦膜而解壓。三分之一的顱內出血發生於大腦的 右心室。腦出血30天之後死亡率是44 %,高於缺血性中風,甚至高於非常致命的蛛網膜下腔出血。

 癥狀和體征

中風通常發展迅速(數秒到數分鐘)。中風癥狀和受損部位有關,因此癥狀呈多樣性。缺血性中風,通常隻影響受阻動脈附近的腦組織。出血性中風影響局部腦組織,但由於出血及顱內壓增高,往往也影響整個大腦。綜合病史,神經學檢查,以及發病危險因素,醫生可以在確切原因尚未知曉之前快速診斷中風的解剖學性質(即哪一部分的腦受影響)。

在聯合王國(英國),院前急救護理專業人員通常要迅速識別中風。如果懷疑中風,他們通常使用」 臉臂說」測試(FAST測試),以評估中風的可能性: [ 10 ]

  1. 臉 - 看看臉部是否有任何下垂或肌肉張力喪失
  2. 臂 - 要求病人閉眼,伸直手臂3 0秒-如果病人中風,您可能會看到一隻手臂緩慢下移
  3. 說 - 聽病人講話是否含糊,看他們能否回答簡單的問題(你在哪裡?,您貴姓?,今天星期幾?)

如果受影響的腦部包含三個中樞神經系統之一:脊髓視丘徑,皮質脊髓束,和背柱脊柱(內側丘系),癥狀可能包括:

  1. 偏癱和面部肌肉無力
  2. 麻木
  3. 感官不靈敏或振動感覺下降

在大多數情況下,癥狀隻影響身體一側 。大腦缺陷通常影響身體的反方(取決於哪一部分的腦受影響)。不過,這些癥狀之一 不一定表明中風,因為脊髓中任何病變也能產生這些癥狀。

除了上述的中樞神經系統,腦幹還有12個顱神經。影響腦幹的中風也可以產生這些癥狀:

  1. 嗅覺,味覺,聽覺或視覺(全部或部分)改變
  2. 眼瞼下垂(上瞼下垂)和眼部肌肉無力
  3. 反射下降:吞咽,瞳孔對光反應差
  4. 感覺下降和肌肉無力
  5. 平衡不好及眼球震顫
  6. 呼吸和心率改變
  7. 胸鎖乳突肌功能減弱,無法轉頭
  8. 舌功能減弱(無法伸出 和/或平移)

如果中風與大腦皮質有關,中樞神經系統也可受到影響,而且還可以產生下列癥狀:

  1. 失語(不能說或聽不懂別人說話)
  2. 失用症(動作失控)
  3. 視覺缺損
  4. 記憶減退
  5. 半邊無感覺
  6. 思維,意識混亂,下流手勢
  7. 否認有缺陷

如果中風涉及小腦,病人可能有以下癥狀:

  1. 行走困難
  2. 運動不協調
  3. 眩暈

出血性中風,因為漏血壓縮大腦,顱內壓增高,通常發生意識喪失,頭痛,嘔吐。 如果發病時癥狀最嚴重,原因可能是蛛網膜下腔出血或栓塞中風。

病理生理學

 缺血性中風

缺血性中風是由於部分腦供血液不足而引發的連鎖反應 。如果缺氧超過60至90秒,則腦組織停止運作 ,並在數小時後會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傷,可能導致腦組織死亡。動脈粥樣硬化由於使血管變細,造成血凝塊,或釋放許多小 栓塞,從而可能會破壞血液供應。栓塞梗死發生時,栓塞在循環系統的其他地方形成 - 通常在心臟(心房顫動)或在頸總動脈。這些栓塞進入腦循環,然後阻塞腦血管。

由於主靜脈或主動脈受阻,血循環由小血管承擔(從而導致小血管擴張),造成一系列嚴重問題。部分組織可能會立即死亡(而其他部分可能只是受損,有可能恢復)。有可能恢復的缺血組織稱為缺血半暗帶。

缺血性腦組織造成氧氣或葡萄糖枯竭,導致不能生產高能量的磷酸鹽化合物(如三磷酸腺苷ATP)從而腦組織不能生存。這引發一系列關聯事件,最終結果是細胞損傷和死亡。神經細胞損傷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谷氨酸。神經系統細胞以外的谷氨酸的濃度通常比較低。不過,中風切斷氧氣和葡萄糖的供應(而氧氣和葡萄糖為離子泵提供動力以維持谷氨酸梯度)。

跨膜離子梯度和谷氨酸轉載體轉嚮導致谷氨酸釋放到細胞太空間。谷氨酸起神經細胞攝取體(尤其是NMDA受體)作用 ,產生鈣流(大量的鈣),激活酶消化細胞蛋白質,脂質和核材料。鈣流入也能導致線粒體失效,從而導致進一步能源枯竭,並由於細胞凋亡可能引發細胞死亡。

缺血也誘導氧自由基和其他活性氧物種的產生。這些氧自由基和細胞外單元反應,從而對它們造成損害。對血管內皮細胞或襯砌的損害危害特別大。事實上,很多抗氧化中風藥如尿酸及NXY- 059對內皮細胞而不是大腦本身起作用。自由基(通過發出氧化還原信號)也對細胞凋亡連鎖反應起直接作用。 [ 8 ]

這些過程適用於任何類型的缺血組織,並統稱為缺血級聯。不過,腦組織不同於其他器官,因為它沒有呼吸儲備,完全依賴於有氧代謝,特別易受缺血的影響。

如果這些進程受到抑制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腦組織生存。例如,實驗證明清除活性氧物種,抑制細胞凋亡,或抑制興奮性神經遞質藥物,可以減少缺血造成的組織損傷。這類藥物稱為神經保護藥。不過除了深巴比妥昏迷以外,神經保護劑人體臨床試驗還不成功。然而最近有報導說,NXY- 059(清除自由基spintrap phenylbutylnitrone 衍生物)在中風時可以保護神經。這一藥物似乎對血管內皮細胞或襯砌起作用。不幸的是,第一次大型臨床試驗結果良好,第二次臨床試驗未能表現出良好的結果。 [ 8 ]

除了腦細胞損傷以外,缺血和梗死對腦組織及血管結構的完整性也有影響,部分是通過釋放基質金屬蛋白酶(依賴鋅和鈣的酶分解膠原蛋白,透 明質酸和結締組織)。其他蛋白酶也為這一進程有影響。血管結構的缺損,破壞了血腦保護屏障,引發腦水腫及進一步的腦損傷。

與任何類型的腦損傷一樣,腦梗塞激活免疫系統,並可能在某些情況下,加劇梗死所造成的傷害。抑制炎症反應實驗已經表明可以減少由於腦梗塞造成的組織損傷,但這並沒有在臨床研究中得到證明。

出血性中風

出血性中風,由於血腫壓縮腦組織造成腦損傷(扭曲和傷害腦組織)。此外,壓力導致梗塞供血減少,而且腦出血似乎對腦組織和血管有毒化作用。 [ 8 ]

診斷

中風診斷技術包括:神經學檢查, CT掃描(多數情況下沒有對比增強)或核磁共振,都卜勒超聲和造影。中風診斷主要靠臨床,並輔以成像技術。成像技術也幫助確定亞型中風的中風原 因。此外血液測試也可以幫助中風原因的診斷(還沒有普遍使用)。 [ 11 ]

 身體檢查

系統檢查急性面部麻痹,手臂漂移,或講話異常是中風的典型特徵。 [ 12 ]

 成像

診斷急性缺血性中風: [ 13 ]

  • CT掃描(無對比增強)
   灵敏度= 16 % 
   特异性= 96 % 
  • 核磁共振
   灵敏度= 83 % 
   特异性= 98 % 

診斷急性出血性中風:

  • CT掃描(無對比增強)
   灵敏度= 89 % 
   特异性= 100 % 
  • 核磁共振
   敏感性= 81 % 
   特异性= 100 % 

檢測慢性出血, 核磁共振更為敏感。 [ 14 ]

為評估穩定的中風,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儀(SPECT)和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儀(PET / CT)可能會有幫助。 SPECT記錄腦血流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府城六順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